央广网上海7月24日消息(记者沈梅 实习生唐欣悦)从“扔进一个筐”到“细分多个桶”,从“规定动作”到“低碳自觉”,从“新时尚”到“好习惯”……推进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渐入佳境,离不开制度创新的引导。
上海市静安区北站街道着力提升垃圾分类精细化水平,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2024年上半年各区、各街镇以及重点公共机构和公共场所生活垃圾分类实效情况综合考评结果公布,在全市220个街镇中,北站街道获得全市第22名的好成绩。
在37°C挥汗如雨的高温下,永顺居民区华祺苑的谢同学顶着日头,拎着一大摞旧书,来到小区的架空层,用实际行动参加北站街道“沪尚回收进社区”活动。谢同学觉得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可回收物循环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我攒着旧书一起送来,这是我正在养成中的‘低碳环保’好习惯。”
“沪尚回收”是上海市政府打造的为居民生活中产生的可回收物进行统一回收的品牌,“沪尚”寓意一场上海的“新时尚”垃圾分类革命。自“沪尚回收”小程序上线推广以来,北站街道城运中心联合沪尚回收第三方企业共同开展“沪尚回收进社区、进园区”垃圾分类惠民、便民回收活动,截止到7月中旬,北站街道今年已组织开展“沪尚回收”活动日69场次,订单总量合计3097.8公斤。
北站街道城运中心将30个居住区和30家单位划区包干,每周、每月定期出具汇总报表,根据被检查问题数进行“优秀”“一般”及“待改进”三个级别认定。严格执行居住区垃圾分类实效测评纳入物业管理考核办法,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物业相应的奖励或处罚。
近期,南星小区被评定为“待改进”状态,居委和物业开展多次宣传引导活动,效果都不显著。“经过几年的宣传普及,居民都养成了垃圾分类习惯,但为何检查下来分类就是不达标,是不是垃圾箱房的设置或者投放时间跟不上居民生活规律、满足不了大家合理需求。”北站街道社管办联合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经过多次蹲守巡检后,发现问题所在:该小区租户及流动人口量大,部分居民的生活作息时间与垃圾箱房管理时段有冲突。街道社管办负责人说道,“垃圾箱房的设置不能‘一视同仁’,要结合小区实际,一切以居民需求为主,不合理的地方我们要及时调整。”
社管办立即牵头,联合城运中心、居委、物业、业委会一同协商探讨,再经过实地考察后,决定在靠近小区出入口近的空地多设置一处垃圾箱房,作为误时投放点位,其余箱房继续做为定时定点投放点。调整一段时间后,南星小区分类测评结果有所改进,最后一直保持在“优秀”状态。
“蚊香片属于干垃圾,而蚊香液则因为含有化学物质则属于有害垃圾,夏季常用的药品例如藿香正气水要连同药水和药品一起投放至有害垃圾。”7月4日晚上7点,城运中心负责人正在给海联小区的居民人普及夏季常用物品的分类常识。
夏天,温度高,雨水多,社区居民的生活垃圾产生量较大,且易腐、易产生异味,并滋生细菌。为保持居住区生活环境优良,7月4日至6日期间,北站街道社管办、城运中心、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及第三方单位开展“夏日夜间”巡查特别行动,以西藏北路为界分东西两大区域,分别配备一支居住区检查小队与道路巡查小队。对居住区垃圾箱房硬件设施、投放环境、分类实效、居民参与度等多维度进行检查;道路废物箱主要巡查有无小包垃圾、容器满溢及散落垃圾等问题。
沿街小餐饮夏日推出烧烤及小龙虾等季节限定食品,较易发生垃圾混投、错投等问题,夏日夜巡重点对商铺进行入户检查,积极宣传引导店主、店员和顾客投放规范垃圾。“小龙虾壳易被当作干垃圾处理,我们宣传扔进湿垃圾桶,相比焚烧可大幅减少碳排放。”执法队员正在指导餐饮店员进行小龙虾分类,现场检查加宣传,不仅效果显著,也让执法从“事中事后监管”延伸到“事前预防”,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随着居民对垃圾分类意义、价值认知认同的加深,分类的不断细化和调整是必然趋势。北站街道践行绿色低碳发展,聚焦“街区—示范区—重点商圈”三个层面,打造全市首个覆盖全辖区、绿色低碳智能管理系统——“城市绿心”低碳智能管理平台,让生态底色嵌入市民美好生活。
以“万象天地”商圈为样本,街道打造“无废万象”新亮点,动态展示减碳成效,让“绿色低碳”看得见,摸得着。街道设置七个垃圾分类精细化点位,细化每个点位分类级别、类型,通过数据可视化计算出每个点位产生的减碳量,进行商圈减量减排趋势分析,更好地实践“低碳北站”精细化管理。
同时,街道引领绿色生活新时尚。“城市绿心”平台融汇了碳足迹和碳普惠两大场景,让更多市民成为低碳生活的倡导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市民可前往参与减碳项目的商铺门店,扫码进入“碳普惠”小程序,通过参与低碳知识的推广及践行积累碳积分值,并凭相应碳积分,兑换餐饭、参观券或文创产品。
“垃圾分类是一项经常性、常态化的工作,要构建党建引领、部门联动、社会共治的‘三位一体’工作网格和方法,持续提升垃圾分类实效。”北站街道办事处主任桑祯骁说道。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已五年。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在精细化管理之下,正为上海带来了“大改变”。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数据,上海生活垃圾“三增一减”实效明显:今年1至5月,可回收物日分出量7627吨、有害垃圾日分出量2.1吨、湿垃圾日分出量9111吨、干垃圾日清运量17060吨,较《条例》实施前分别增长1.8倍、15倍和70%,干垃圾减少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