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初冬时节,走进梧州市龙圩区大坡镇马王村,一条条笔直畅通的水泥路映入眼帘,路宽、整洁,与村道两旁的植物相映成趣。龙圩区一幅幅乡村田园诗意画卷徐徐展开: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新突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65%,达到70%;同时,将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成本降低60%,运营成本降低90%。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形成新体系。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提高51%,达到99%;有机生活废弃物就地资源化处理设施覆盖率提高37%,达到50%;生活垃圾分类提高70%,达75%;源头减量30%,达40%;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成本降低35%。
龙圩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成功做法,入选自治区第一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典型案例并在全区推介。
近日傍晚时分,马王村现年50岁的聂亚军正在家门口与邻居聊家常。难以想象的是,聂亚军的家门口曾是一条人人避而远之的臭水沟,如今,臭水沟已不复存在,村子旧貌换新颜。
提到过去黑水沟的模样,聂亚军连连摇头。“天气热的时候不敢开窗,排水沟又臭又黑,大量树叶、垃圾和各种杂物掉到排水沟里,严重堵塞了地面排水系统。每到大雨天,排水沟就会积满水,漫到家门口,地上污水横流。”
如今,家门前的排水沟不仅用盖板隐藏了起来,直通村里精心打造的污水处理站,水沟的沿途还修建了步道、种上各种植物等。
马王村的这些变化,得益于近年来龙圩区开展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作为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近年来,龙圩区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乡村振兴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农村实际、农村特点和农民习惯,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尊重和发动群众,全力开展丘陵、山地等典型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工作,探索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全域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子,一期工程已实现辖区内大坡镇全域285个村民小组全覆盖,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现在村里看不到黑乎乎的排水沟,垃圾乱堆乱放的现象也少了。”近日,记者来到龙圩区大坡镇念村采访时,今年69岁的村民李尚友主动与记者分享他的喜悦。
农村污水全部收集,村中垃圾分类投放,村民们悠闲地在广场下棋聊天,在村子里看不到任何乱堆乱放……眼下的龙圩区大坡镇各个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清爽舒适,犹如一幅生态宜居的画卷。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如何规划?“我们以村庄主体为导向,统一规划和谋划,充分做好农村污水、垃圾收集工作。”龙圩区自然资源局局长谢建文说,他们通过问计于民,然后通过市场引入,编制好实用性村庄规划。
以需求为导向,开展“村民夜话”。龙圩区整合各类资源,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怎么规划群众说了算。工作队深入大坡镇18个行政村112个自然村285个村民小组1.44万多户,了解农村厕所、生活污水和垃圾量值、村容村貌、基础设施、整治提升重点难点、群众意愿和配合度等现状,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2021年以来,该区包括粤桂生态循环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沿线个村按照规划快速建成,9个村按照规划正在加快建设。
“以农民主体为导向,开展农村规划设计。一个屯设计建造一个污水处理站,800人为一个小组,设计一个地埋式垃圾桶。”广西博亚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龙圩区引入负责推进全域农村污水处理和垃圾收运的公司。该公司设计总监况钧耀告诉记者,在全过程驻场设计过程中,他们统筹考虑村民卫生厕所改造与生活污水治理一体化,科学规划出污水收集方式和走向、新型地埋式垃圾桶布设,实现“一村一策”,同时结合“三清三拆”、道路贯通、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等,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实现村民由“懒得看”到“说了算”的转变。
“家家户户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有了集中处理的地方,乡亲们的幸福感不断增强。”龙圩区大坡镇马王村富华组村民聂金石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没有污水处理站的时候,污水横流,有了污水处理站后,水沟里流的都是清水。
村民所说的污水处理站位于村头,收集了35户村民生活污水,蓝色的栅栏内,污水处理系统藏于地下,只能看到无动力风球在不停地转动,处理好的潺潺清水从管道内流出,还可以用于农田灌溉。
广西博亚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把村民每家每户的污水收集到处理站,经过五级处理排放出去后,可以用于农田、菜地灌溉,每日处理量可以达到20吨以上。
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关系着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振兴。今年以来,龙圩区申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开展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污水处理工程、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农村厕所革命等。在建设过程中,该区广泛调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参与者,政府与村民、施工方共同谋划施工方案,在广西率先推行全域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计、施工和运营一体化。目前,该区仅大坡镇一期工程已建成分散式地埋污水处理站40多座,地埋式垃圾桶120个。
坚持群众为主,乡土为特色。在龙圩区党员干部的带领下,群众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力军,实现村民由“坐着看”到“我来干”的转变。当地村民在村容村貌、生活污水设施和垃圾收集设施施工人数中占比分别超过70%、50%、40%。村民主动拆除危房和违章搭盖,参与污水处理设施和地埋式垃圾桶收集点选址,自愿无偿让出建设需要的土地。在“三清三拆”活动中拆下来的旧砖等,全部用于村内道路、景观、沟渠修复或地埋式垃圾桶收集点建设。
坚持科技引领,融合为主。在污水处理方面,该区因地制宜、合理布设建造不同污水处理站,分散分类分工艺进行就近处理;在垃圾处理方面,统筹城区、镇、村三级垃圾设施建设和服务,全国首创城乡一体化垃圾收运模式,合理布设并运用地埋式垃圾桶直收直运垃圾。在厕改方面,引导农村卫生厕所入院入室、户用厕所应改尽改,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14%,达94%。
在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中,一些地方重项目建设轻项目管理,一些花费大量资金建设的环境整治项目没用多久就被废弃,农村人居环境又回归到了以前的“脏乱差”。
“我们创新三个机制,保障人居环境的长效管理。”龙圩区区长吴情操介绍,在一期建设成功的基础上,该区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1.5亿元,分步分类全域系统化推进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确保城区70个行政村1262个村民小组26.42万人口全覆盖。
创新管护机制,运营简单经济。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五有”管护机制,推动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在垃圾清运方面,该区运用地埋式垃圾桶,使用寿命达10年以上,通过直收直运,大大减少收运环节及人员成本。同时,每一户居民配发一个二分类垃圾桶,对垃圾进行前端分类收集,减少末端低值垃圾处理量,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在污水处理方面,采用最新研发的技术和工艺,20吨/日处理量的污水处理站每天耗电量仅1度,各污水处理站配备具有物联网功能的污水智慧管家远程管理系统,50座污水处理站的日常运营维护仅需2—3名专业技术人员。利用太阳能光伏板为污水处理设备供电,进一步降低运维成本。同时,探索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方面,初期引导村民每人每月自愿交纳1元垃圾费,收缴率达100%,待时机成熟后实行分类差别收费,结合村集体经济和政府补助,完全可保障污水垃圾项目的运营管护。
创新联动机制,巩固脱贫成果。龙圩区创新整合财政衔接、就业补助、护林等上级资金1000多万元,全国首创将村级田长、林长、河湖长“三长合一”,充分发挥村级公益性岗位“村级巡察员”的作用,将河长制、湖长制、田长制体系向村级延伸,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立健全促进水质改善的长效运行维护机制。在垃圾清运方面,特别招聘清扫专员120名,并利用村级公益性岗位,再开发保洁员岗位200多个,全部吸纳当地村民,在符合岗位要求的前提下优先聘用低收入尤其收入不升反降的脱贫户,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一体化运行管护,将人居环境整治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联动推进。
创新融合机制,助力乡村振兴。该区建立“党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及产业带规划,打造符合党建引领或产业特色的景观式垃圾收集点,比标准收运模式投资成本节约35%,运营成本节约20%,结合辖区内强大健全的资源化处理设施,探索研制六堡茶专用肥,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运营管护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