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后,中间经过哪几个环节?最终是怎样变废为“宝”的?昨日,泉州市第二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分类体验官”活动启动,20多名包括媒体工作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共机构工作人员和学生等在内的不同群体代表,在市城管局、市垃分办和鲤城区、南安市城管部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深入探秘生活垃圾分类的全生命周期,对垃圾分类工作之于改善环境质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有了更直观的体会。
大家首站来到位于中心市区芳草园公园内的泉州市垃圾分类科普中心。该中心设有平面图文和实物样品展示、多媒体视频展播、VR体验区、垃圾分类竞答等功能分区,既是居民的科普活动场所,更是青少年环保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现场参观和志愿者讲解,众人得知,只要分类到位、处理有道,垃圾也能变成宝。
城市居民小区是如何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的?在鲤城区海滨街道的金山社区,大家实地了解到,该小区每300户居民设有一处垃圾分类亭,每天7时至9时和夜间6时至8时,分类督导员会准时在岗,引导、督办居民们正确扔垃圾。大家在参观时,现场来了三辆印着“其他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字样的收运车,在环卫人员的操作下,小区不同类别垃圾桶的垃圾分别被倒进相对应的收运车里。
城市每个居民小区、社区、单位产生的生活垃圾(此处特指“其他垃圾”)经收运后,会被运到北峰或城东大型垃圾中转站进一步压缩。在市环卫中心负责的北峰大型垃圾中转站,大家观摩了一堆堆生活垃圾的自动压缩和装车过程,对环卫工人不畏脏臭、维护城市清洁的工作充满钦佩。
几经压缩和接续转运,中心市区和南安市每天产生的2800吨“其他垃圾”,最终来到南安圣元环保公司。生活垃圾在这里的待遇是:所有垃圾都会使用炉排焚烧技术进行充分燃烧,产生的热量会用于发电,实现资源化。该公司配置了完善的环保治理设施,实现垃圾焚烧后的烟气、污水、飞灰和炉渣的达标排放,做到无害化。在该公司耸立的烟囱塔楼的98米观景台处,相关负责人点开墙面的监控设备,五座连接至国家、省、市环保部门的焚烧炉的排放指标情况一目了然,用数据实证了垃圾焚烧处理厂的环保排放情况。“没想到垃圾分类后的处理,科技含量这么足!真是大开眼界。”参与体验的企业代表林先生感叹道。
记者得知,本次生活垃圾分类体验活动是第二届垃圾分类宣传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同步开展,包括泉州在内的19个城市参与全国线上联动。“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市生活垃圾中端的收运和后端的处理日臻成熟。下一步,我们将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前端的精准投放督导。希望借体验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带动全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行动。”市垃分办负责人陈冰影说。(泉州晚报融媒体记者 陈淑华通讯员 郭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