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月,我市印发《南阳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大部分居民小区启动了垃圾分类工作。日前,记者走访发现,部分市民垃圾分类意识还是不强。
8月18日,在文明路上,一位女士从路东的沿街商铺走出,将手中的西瓜皮放进路旁的“可回收”的垃圾箱里;在建设路一小区内,一对情侣将手中的饮料杯扔进“不可回收”垃圾箱后,向大门外走去……记者走访发现,市民垃圾分类意识依旧不强,导致许多分类垃圾箱也成了“摆设”。
在文明路,“垃圾分类收集亭”内摆放着红、绿、蓝、黑四种颜色的垃圾桶,防雨棚的立面挂着功能宣传板。记者发现大部分居民在扔垃圾时,对于垃圾桶上“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标识视若无睹。上午11时30分,一名带着孩子的中年妇女提着一大袋垃圾从远处走来,在距离垃圾桶两米远的地方站定,只见垃圾袋在空中划出一条抛物线,落进了最近的垃圾桶。“我们也分过类,但实在是太麻烦了,家里光是垃圾桶就要准备好几个,做了一段时间就不再分类了。”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由于大家都是这么扔的,自己也就没再坚持。
记者了解到,有数据显示,每人平均一天产生0.5千克左右的生活垃圾,按照家庭平均3人人口计算,一个家庭日均产生垃圾1.5千克,其中有一半左右是菜叶剩饭、果皮茶渣等厨余垃圾,另外大都是可回收废品,然而,这些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废品,都没有得到有效分离和回收再利用。
宛城区仲景街道牛王庙社区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大部分居民仍缺乏垃圾分类意识。其实,垃圾分类需要人人参与,改变投放垃圾的习惯并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养成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内收到成效。“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正在慢慢提高,还需要一个过程,每个人都应该尽早适应,也有利于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该工作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