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上海“一江一河”的公共开放空间和城市主要景点人流如织。近年来靠滨水景观、艺术氛围与宠物友好等特色集聚高人气的徐汇滨江,在清明小长假三天累计接待游客超29.2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16%。
超大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安全的环境、舒适的体验和“出片”的美好环境,是上海城市画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到对客流情况的预判和空间分类管理,小到对一张凳、一棵树、一个垃圾箱的细节把控,都是上海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真实写照。记者实地踏访发现,很多地方管理精细有度,有的地方却显得粗放。
每当风和日丽的节假日,徐汇滨江龙美术馆至滨江党群服务中心一带的草坪上都会有不少市民游客前来,铺上野餐垫、支起露营帐篷,遛狗、遛娃、玩滑板,身边还有跑友们在健身。
在滨江空间,人们“各取所需”,而一切又很和谐:“萌宠乐园”里,排队牵着狗狗的人们有序等待进场,让宠物在专属活动区尽情撒欢;环卫人员拿着清扫工具“隐没”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地毯式搜寻亲水平台、沿江绿化中的细碎垃圾并逐一清扫;咖啡餐车密集的区域,每隔百米左右都有一组干湿垃圾桶,桶内垃圾满溢前都会被及时清空……
徐汇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岸线公里,龙华港以北的斜土段,是人、车、宠物最密集的区段,也一度是矛盾和投诉出现频率较高的地段。为此,徐汇区以西岸滨江功能区管委办为牵头单位,聚合属地街镇、派出所、城管执法及市场监管等部门,形成了联勤联动机制。
但这一惯常性的组织架构对于时常迎来大客流的徐汇滨江来说,只是精细化管理“千头万绪”的第一步。
前不久,举办十周年特展的龙美术馆(西岸馆)迎来免费开放日,进馆队伍一下子排到了瑞宁路。眼看人群要到马路边了,美术馆随即上报实时客流统计,现场管理方则结合“上海市徐汇区城运大客流平台”提供的滨江斜土段人流量统计,及时协调美术馆调整了观众的进馆动线,将人群有序聚集在瑞宁路龙腾大道一侧的广场上。
上海西岸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元杰介绍,徐汇滨江总结出了“三网合一”与“三员合一”精细化管理方法。
“三网合一”即区网格化管理平台、智慧水岸管理平台、综合养护模块数据链的信息集合;“三员合一”则是将安全员、网格员和管理员的职责综合到“区域基础管理员”身上,这支队伍按照管理区段每天24小时轮班巡查,比传统的安保人员“知道得更多”,哪个出入口有斜坡方便轮椅、婴儿车进出,走到最近的厕所大约几分钟,都能及时为游客解答。
开放空间的分散性和大客流的潮汐式出现,对环卫效率也是莫大考验。在BFC外滩金融中心的“外滩枫径”市集,通过属地街道和商场方面事无巨细的走位与试验,实现了热闹且有序。
“市中心黄金地段的市集,要聚人气,势必要引入美食小吃,环境问题就尤为重要。”黄浦区小东门街道办事处主任张沈彬说,街道一方面引导商场将150米长的市集划分为餐饮、文创、演艺等区块,另一方面协调环卫部门根据业态布局来调整干湿垃圾桶的设置。“我们提前模拟了消费者的‘逛吃’动线,发现大家边走边吃后可能已离开餐饮区,此时仍需要干湿垃圾桶。于是,我们虽然在整条市集只设置了5组垃圾桶,但每一组的位置都充分配合商户布局,大大提高了环卫部门的清理效率。”
节假日在徐汇滨江公共开放空间亲水平台行驶的“西岸巴士”,接驳来往市民。 舒抒 摄
当消防、安全、卫生等最基本管理单元得到有力保障,公共开放空间就要追求更高一层目标:运用科技手段细化治理“颗粒度”。
3月18日,丰盛里·静安寺广场焕新亮相,亚洲最大苹果旗舰店在其中占据最大商业空间。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的广场中,露天区域是最主要的公共空间,不仅全天候开放,还配置了石材台阶、木质座椅和景观绿化,开放后就吸引了颇高人气。
“白天,保洁员会不间断地捡拾纸巾、咖啡杯,维护区域卫生,游客若不小心打翻咖啡,保洁员也会马上出现帮忙擦拭。”上海锦迪城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霏介绍,对于静安寺广场这一地标性的公共开放空间,管理方采取了24小时不间断的保洁服务,每天22时商户打烊后至次日凌晨5时,“人机结合”对露天广场进行深度清洁,其中木质座椅和石质台阶每天都会擦洗,让人们随时放心落座。
当管理范围从7500平方米扩大至80万平方米,如何复制这样“深度精细”的颗粒度?
西岸集团运营管理部部长夏皓凯介绍,2018年,徐汇区与商汤科技合作开发了数字城市项目“徐汇滨江公共开放空间智慧水岸管理平台”,采集的数据均接入徐汇区城运中心,并建立“城市体征”运营指标,可自动推送开放空间的绿化养护、安全预警等信息。
“系统迭代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公共开放空间的问题能及时上报了,但要具体找到发生问题的点位,信息仍旧模糊,说明资产管理的精细度还要加强。”夏皓凯说。
眼下,当人们漫步徐汇滨江,仔细看会发现所有的树木、花箱、垃圾箱、座椅等公共设施都贴了一张标有“西岸城运”的二维码,游客扫码后跳转至植物科普等内容,而管理人员用APP扫码则会生成工作界面,用于上报设施损坏或是问题发生的具体点位。
“美术馆门前有地砖碎了,管理员就近扫码后会直接推送给管理平台,平台即刻联系养护单位,后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铺装修复,同步完成信息上报。”夏皓凯介绍,基于这些“最小资产管理单元”,西岸还开发了1:1的3D数字孪生模型实景,用于结构化、可视化分析和识别监测沿江开放空间的积水、树木倾斜等特殊天气的现场情况,实现公共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地标性、大人流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形象的“门面”,也是数字技术理想的试验和应用场景。
中山公园与周边街区融合开放后,万航渡路一棵有近160年历史的“远东第一悬铃木”首次“敞开式”展现。上海长宁公园绿化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晶介绍,为了让来往游人更好欣赏古树,周边只设置了一排低矮围栏。但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一组红外线数字监控和地质监测设备正全天候观测古树情况,有人闯入就会向公园管理方发出预警,安保人员随即前往现场提醒。
例如,旧改基地“水泥封门”现象并不鲜见。居民搬迁了,旧改基地开始封闭,开发过程一般需要三至五年。而“空窗期”一些旧改基地的沿街门面会用水泥统一封门。这类现象在黄浦、静安、虹口北外滩等中心城区核心路段并不少见。
上海书城附近,一处旧改基地约300米的沿街面都刷上了灰扑扑的水泥,与身后高耸的陆家嘴“三件套”显得格格不入。据悉,2021年该基地旧改生效后,居民早已搬离,沿街外墙、门窗等按惯例用水泥涂抹。这让从外滩、南京东路步行街漫步至此的游客顿时感到落差,附近的餐饮店主则认为,在上海城市核心区域出现这样不美观的场景,不仅降低了城区品质,对周边商户的经营也有影响。网上很多来上海观光的游客经常发帖惊叹“这是上海吗?”。
做法不是不能变通。去年,小红书在黄浦区和淮海中路街道的协调下,在淡水路小店集聚的区段举办了一场“诗歌刷街”活动。一侧是时髦小店,一侧是旧改基地,小红书将从网友中征集来的诗歌“刷”在店铺门窗上、“挂”在树枝上,也装点在了旧改基地的外墙上。石库门旧里配上时尚的“外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吸引不少年轻人自发来打卡。
齐刷刷“一刀切”,虽简单易行,但过于粗放。上海城市精细化治理,需要管理部门有颗“绣花心”,用好“绣花功夫”,兼顾各方需求,同时也体现上海“门面”街区的高品质。
街区外摆位也是较易出现管理“一刀切”争议的地方。丰盛里西侧的石库门里弄静安别墅,目前仍生活着千余户居民。商家追求人气,居民喜欢安静。为了调和南辕北辙的诉求,丰盛里引导商家每晚9时营业高峰期一过,请外摆位的顾客到室内就餐,减少噪音。招商时,安静的咖啡、轻餐饮业态被引入靠近民居一侧,热闹的火锅、西餐厅则迁往沿马路一带。
茂名北路限时步行街开放后,静安区和交警部门组织丰盛里在邻近静安别墅一侧的“后弄堂”,为外卖小哥和非机动车开辟出一条临时通道。通道上每隔10米都铺设了3厘米高的减速带,是减速带的最低高度,多一厘米都可能引发噪音,影响居民休息。
4月中旬,上海国际花展开幕,作为双主场之一的西岸,还同步迎来路易威登早秋女装秀、西岸国际咖啡生活节等一系列活动。曹元杰介绍,不同性质的大型活动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手势,让游客到西岸都能找到自己舒服的“打开方式”。譬如,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相对严肃,现场会设置栅栏进行安保维护;艺术展、时装周的自由度较高,要鼓励人们流动,安保措施也就不同;咖啡节期间,发现人流密集或是出现大风大雨天气,管理方会第一时间联系商户进行游客疏导。
“我们的滨江管理员最早凌晨5时换班,经常有人在工作群里分享当天黄浦江的日出,大家已经把沿江开放空间当成自己家一般爱护。”曹元杰说。上海城市精细化治理,就是要靠每个管理主体“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还有“事事心中有底”的机制和技术支撑。
清明节小长假期间,茂名北路限时步行街和丰盛里吸引市民前来休闲消费。 均 舒抒 摄